
董天知
抗日战争期间,无数中华儿女义无反顾、慷慨激昂奔向抗日战场,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抗敌,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谱写了御敌卫国的壮丽史诗。董天知烈士就是其中之一,他牺牲于1940年8月20日。为了表彰和纪念他的不朽功绩,山西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在秀丽的浊漳河畔为其修建起雄伟的陵墓。
董天知陵墓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侯壁村西北的鼋则滩,这里依山面水、风景秀丽、视野开阔。陵墓由石灰岩石砌成,地下墓穴采用石砌窑洞方式,地上部分由碑基、碑座、碑柱三部分构成。碑基建立在墓穴之上,呈金字塔形,由7层正方形石阶组成,每层石阶高0.31米,最下层石阶边长5.5米,依次向上,每上升一阶缩短0.6米,最上层石阶边长为1.9米。碑座为一整块正方形石块,边长1.26米,高0.57米。墓碑是下粗上细的梯形石柱,底部边长0.63米,高5米,顶部边长0.315米。陵墓地上部分总高约7.74米。整个陵墓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展开剩余84%石灰岩的比重为2.93克/立方厘米,由此可知,该墓碑的重量约为3.4吨。据当时的人讲,建设陵墓用了100石小米(小米为当时的物价单位)的费用,石料取自陵墓东1.5公里处的浊漳河侯壁断处。在那个没有大型机械、仅凭人力施工的年代,人们采用滚木的办法把高达5米、重约3.4吨的墓碑运输到位已是很困难了,再把它竖立在2.7米高的台阶上,更是难中之难。
墓碑正面阴刻有“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政治委员董天知同志烈士墓”隶书大字,上款为“民国三十年八月二十日”,下款为“山西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青年抗敌决死第三纵队公立”。字迹凹槽圆润、光滑,看不出用铁錾凿刻的痕迹,可见做工之精细。碑座四面刻有《董天知同志墓志》,全文如下:
董天知同志,河南荥阳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政治委员。一九四零年八月二十日晨,率队参加发动百团大战,在潞城前线与日寇血战中光荣殉国,年系二十有九。决死三纵队与山西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慰忠魂,乃择太行山畔、漳河水滨,风景佳丽之处建筑公墓。天知同志及其他参加民族战争在上党殉国诸同志之遗骸咸移葬于此,以彰忠贞并励来兹。天知同志为祖国独立事业奋斗,十年如一日,曾系狱五载,志不稍移,气节凛然,殆列宁所谓坚如铁石之人欤?天知同志一生之生活全为斗争之生活,与敌寇斗争,与反革命斗争,迄未稍懈,最后以壮烈牺牲结束其生命史,其志行实足为战争与革命时代青年之矜式;其所手创之决死三纵队,自干部以至战士均能秉承其遗志,忠于民族解放事业。今犹纵横驰骋于襄武榆辽,与日寇周旋于疆场,迭歼强敌,愈战愈奋。天知同志死而有灵,当能含笑瞑目于地下也。天知同志实为中国新时代新风度青年之体现,其饱满充实之革命斗争精神将与天地同其不朽。中国必须有千百万天真、纯洁、忠勇、奋发如天知同志之青年,起而与敌寇搏斗,抗日民族战争之胜利庶可取得保证。此巍峨碑石之竖立, 非虑天知同志之英名或将湮没无闻,盖天知同志自有其不朽者。在今兹之举□□谓为欲激励太行山之一切优秀儿女咸能闻风兴起,以天知同志之志行为自己之志行,踊跃参军,共驱敌寇,为创造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而奋斗,则天知同志虽死而不死也!
董天知,原名董亮,191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早年他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受党的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的影响,参加了革命活动。1929年,他考入北平宏达(一作弘大)学院,参加互济会、反帝大同盟等党的外围组织。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
1931年,董天知被捕入“北平军人反省院”(即草岚子监狱),面对政治诱降和死刑威胁,他大义凛然、忠贞不屈。1932年,董天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冬,狱中政治犯50余人,为争取下镣、看报,举行绝食斗争。董天知毅然参加,到斗争取得胜利时,他已奄奄一息。1936年9月,董天知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0月下旬,他同薄一波、韩钧、周仲英、杨献珍一起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西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参与领导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和建立山西新军的工作。1937年9月,在牺盟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执行委员和抗日救亡先锋总队总队长,并率山西各界慰问团到华北前线慰问抗日的第二十九路军将士。同年11月起,他先后任山西抗敌决死第三总队政治部主任、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和纵队军政委员会书记(后任政治委员)、山西第五行政区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还参与领导粉碎了反动军官李冠军策动的军事叛乱,指挥部队在晋南、晋东南配合八路军主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第三纵队党委领导下,董天知多次率部队打击日本侵略者,特别是在古罗、沁水、秦岗三次硬仗中,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日军到处扬言“谁能抓住董天知,赏大洋两万元”。决死第三纵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发展到六个团的兵力。
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根据战争需要,游击十团改称为决死第三纵第九团,保安第九团和第十一团编为决死第三纵第七团,原第三十二团改为第八团,成立了新的决死第三纵队,戎子和(又名戎伍胜)任司令员,李汉光任副司令员,董天知任政治委员,部队编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序列。1940年秋,为了打击敌人分割、封锁根据地的阴谋,歼灭和牵制敌人大量兵力,坚定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从8月20日开始,八路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1940年8月10日,决死第三纵队接到参加百团大战的命令,具体任务是拔掉潞城、黄碾、微子镇三个据点,对潞城、长治实行大规模的反击。王郭庄离潞城县城30里,距微子镇40里,四面环山,地形复杂,是潞城县抗日根据地的大门,这里进可袭击潞城、黄碾、微子镇三个据点,退可凭借有利地形固守,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大部队到达王郭庄后,就被日军密探发现,当晚11点,敌人便纠集黄碾、微子镇、潞城三处的兵力分三路将王郭庄包围,并占领了王郭庄各个山头的有利地形。8月20日凌晨,王郭庄村西石坪岭打起了照明弹,这是警戒部队报告发现敌情的信号,董天知明白敌人已将第三纵队包围。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他果断带领一个警卫排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突围。这时南山、东山、北山枪声四起。董天知带领28名警卫战士向村西石坪岭的岩脑洼夺取有利地形,并把敌人的全部火力吸引过来。董天知在敌人猛烈的炮火攻击下,镇静自若,沉着指挥,28名警卫战士英勇顽强、奋力拼搏,在四个小时的战斗中打退七倍于我军的敌人的一次次冲锋,击毙敌人90余名,顺利地完成了掩护大部队突围的任务。董天知最后突围时,尽管他的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战斗,在与敌人拼杀的时候,不幸倒在了血泊中。董天知壮烈殉国,年仅29岁。他是百团大战中牺牲的八路军高级将领。
董天知牺牲后,遗体被送往黎城县下桂花村(决死第三纵队司令部驻地)装殓,部队在黎城下桂花村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灵柩暂厝于下桂花村的一个山洞里。戎子和代表牺盟会总部和决死第三纵队致悼词,在悼词中称其“是最优秀的牺盟领导者,是最优秀的青年模范,是最优秀的青年军事干部”。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参加了追悼会,并题写了“英气横贯比干岭,壮志常怀鸭绿江”的挽联。决死第三纵队司令员戎子和在牺盟会机关报《牺牲救国》上发表《纪念董天知同志》的文章写道:“天知之死,毕竟是最伟大、最光荣、最有价值的牺牲。天知同志英名将随‘百团大战’中几十万英勇战士胜利的丰功伟业,如太行山之巍峨,漳河之长远,名垂千古,照耀河山。”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杨献珍在1940年9月25日的《新华日报》上撰文悼念董天知烈士,赞其革命一生:“天知同志是一个优秀的布尔什维克,是新时代、新中国的典范,天知同志的牺牲,是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1985年7月20日,杨献珍同志又为董天知烈士题词:“董天知同志对中国共产党是忠诚的,对中国革命是坚定的。这是同志们对他的一般评价。天知同志可以安息矣。”
在当地,广泛流传着纪念董天知的山西民谣:“同志们要记清,一九四零年八月二十日的炮火中,在太行失去一盏明路灯,董政治委员为求解放而牺牲,哎呀呀,董政治委员为求解放而牺牲!莫悲痛,莫伤情,只要我们学习董政治委员的英勇精神,哪怕它荆棘满地路难行,一齐向前冲,冲破黑暗争光明。”还流传着一首《追悼董天知之歌》:“天空中陨落一颗巨星,好像行路失去了明灯。啊!在伟大的百团大战中你英勇牺牲,我们不用眼泪去追悼你的英魂。要继承你的遗志,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看吧!无数的人踏着你的血迹前进,胜利之花将开放在你的墓顶。”
1941年秋天,决死第三纵队和晋东南第五专署将董天知的灵柩运到平顺县侯壁村进行安葬。1941年8月20日,是董天知牺牲一周年纪念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参加安葬仪式并致悼词,方圆数十里军民代表五千余人参加了仪式并在墓前宣誓。
新中国成立后,董天知被追认为将军。1954年,董天知烈士灵柩迁往河北省邯郸市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烈士墓依然完好无损地巍然屹立在浊漳河畔,与巍巍太行山、滔滔浊漳水共同见证着那段同仇敌忾、奋起抗争的峥嵘岁月。
发布于:北京市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