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暖民心,驿站聚真情。作为社区“六微法”的一个落脚点,大理州“微驿站”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搭建起贴近群众的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资源、精准施策,把暖心服务送到各族群众身边,让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美好在细致服务中不断深化,为五个全方位互嵌式发展筑牢民生服务根基。
示范引领树标杆 驿站服务显规范
大理市率先发力,结合社区实际精心创建万花、关迤、五华、银苍等七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以“微驿站”建设为抓手,在社区内设立民族宗教工作社会服务公共岗位,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统筹协调民族事务、对接群众需求、开展服务活动,推动城市民族工作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从“单一化”向“规范化”迈进。七个示范社区的“微驿站”,不仅成为展示大理民族团结进步成果的窗口,更成为服务各族群众的前沿阵地。通过公共岗位的精准对接,社区能够及时掌握各族群众的急难愁盼,快速响应需求、协调资源,为后续便民服务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州“微驿站”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
展开剩余52%多元服务惠民生 资源整合强效能
在示范社区的带动下,大理州各县(市)全面推进 “微驿站” 建设,搭建 “微型社区服务综合平台”,将分散的服务资源集中整合,实现“一站受理、多元服务”。为强化服务力量,全州组建“苍洱石榴籽”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100余支,志愿者们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从帮扶孤寡老人到接送学龄儿童,从政策宣传解读到矛盾纠纷调解,用贴心服务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针对群众多样化需求,“微驿站” 积极整合辖区企业、商户、社会组织等资源力量,组建“爱心联盟”,形成服务合力。全州有不少社区依托“微驿站”搭建“爱心食堂”,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提供营养可口的助餐服务;同时,驿站内还开设法律援助窗口,为各族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维权帮助;设立母婴护理指导站、心理咨询室,满足特殊群体的专业服务需求;搭建就业见习平台,联动企业发布就业岗位信息、开展技能对接,助力群众实现就业。
大理州“微驿站”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满足各族群众的生活需求。这些遍布全州的“微驿站”,如同一个个温暖的“服务港湾”,让各族群众在享受便捷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温暖,进一步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团结。
发布于:北京市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