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桃乐丝
最终,九品小吏李善德被流放到了岭南,回到了荔枝园,成了一个农民。而五千里之外的长安,依然在繁华和衰败之间徘徊,已与他无关。剧版《长安的荔枝》就在此时落下帷幕。这个讲述“小官员命运与荔枝”的故事,虽然距离现代生活遥不可及,但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沉浮,依旧令人唏嘘不已。
剧集《长安的荔枝》之所以从开播至今一直广受关注与讨论,正是因为它展现了那些平凡人在历史洪流中无法逃脱的命运。数据显示,剧集自CCTV-8黄金档播出以来,收视率最高突破了1.78%,腾讯视频的热度也达到了26000,成功跻身“爱看俱乐部”。
这部剧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在原作的精巧故事基础上,通过影视剧的镜头语言,进一步丰富了故事情节,打造出了更为复杂的“长安众生像”。马伯庸也曾评价剧版《长安的荔枝》,认为它弥补了小说篇幅上的不足,让原本简短的故事变得更加丰满、立体。
可以说,剧版《长安的荔枝》有着自己的“野心”。它不仅是对原著的一次重塑,更追求展现背后“历史缝隙里的可能性”,以及这些可能性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这种“野心”在当今的影视市场中是少见的。
如今,IP改编作品常常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忠实原著,忽视视听艺术的表达;要么追求短小精悍、爽感十足的剧情。《长安的荔枝》则巧妙地平衡了两者,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同时在视觉和叙事上打造出了自己独特的剧集特色,这样的作品不多见了。
展开剩余82%现如今,关于IP影视改编的讨论,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分歧阶段。一部分人坚持“IP原教旨主义”,认为原著已经非常优秀,改编应忠实还原;而另一部分人则希望改编作品能够有创新,避免生硬照搬,但如果改编超出了他们的期待,便立刻开始批评。
作为马伯庸的代表性IP,剧版《长安的荔枝》从一开始便没有完全照搬原著,而是着眼于如何在原生IP的基础上,制作出一部拥有成熟视听语言的影视作品。
小说是一种文学创作,它具备文学作品的特点:非线性的叙事,模糊的跳跃,文字传递的往往是意境与氛围,而非具体信息。然而,影视剧则需要通过清晰的画面、动作和声音来传递信息,实现文字的视听转化。
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李善德历尽心血设计了荔枝转运的可行方案,却在长安的各个官府间四处碰壁,这一情节深刻展现了官僚体系的腐化。小说中有句话形容李善德的处境:“李善德在皇城里如马球一样四处乱滚,疲于奔命”,这也揭示了官员们表面上按章办事,实际上推脱责任、敷衍塞责的冷漠态度。
剧集在此基础上,更加放大和深化了这一情节。从李善德的视角,详细描绘了长安皇城内部复杂的官僚体系,以及官员、商贾、市民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李善德的荔枝运输计划变成了一堆废纸。
通过多重铺垫,观众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长安繁华背后隐含的腐化与无能,那种臃肿的政体似乎已经是个即将崩溃的庞然大物。
有一个细节非常打动人心。当李善德在多次遭到官府推诿后,情绪爆发,走出府衙时,镜头并没有聚焦他的神情,而是切换到路边一只为了讨食而翻滚的杂耍猴子,脖子上锁着链子。这一细节,通过对比手法,突显了李善德此刻的颓废与悲剧,悲凉气氛瞬间达到顶点。
这种多层次的情感铺垫和隐喻的镜头叠加,使得观众更加理解原著中“如马球四处乱滚”的那份无助与痛苦,虽然没有直白地表达人物的痛苦,但通过镜头与视听情感的渲染,已经传递出深刻的信息。
剧版《长安的荔枝》采用了这样的表现方式,成功地将原著的情感和内涵转化为更具视觉冲击的戏剧效果。这种表现方法显然带有冒险精神,需要足够的时间与情感积累,才能在关键时刻迸发出强烈的戏剧张力。相较于如今影视市场上追求“爽感”的作品,剧版《长安的荔枝》显得格外独特和大胆。
《长安的荔枝》最打动观众的地方,不仅仅是它如何将原著改编为更具影视化特色的作品,更在于它的核心内容。《长安的荔枝》讲述的,是一个极具接地气的平民故事,剖析了权力斗争的虚伪与荒唐。这种辛辣的表达,近些年来在改编市场中十分少见。
主角李善德是个典型的小官员,虽然拥有出色的专业能力,但却个性内敛、胆小、不善言辞,在纷繁复杂的长安城中,他只能艰难度日。他被选中负责运送荔枝,也许是因为他天真、倒霉、不合群,但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每个人都能在李善德身上找到共鸣,因为李善德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剧版《长安的荔枝》没有迎合主流市场口味,为主角加上“主角光环”,而是坚定地以“平民叙事”来展现小人物的最平凡、最苦楚、最动人的一面。
不仅如此,剧版《长安的荔枝》还通过丰富的小人物形象拓展了故事的层次。例如,李善德的小舅子郑平安,是一个八面玲珑、深谙官场规则的人,最后却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寒门出身的赵掌书,一生几起几落,从胸怀青云之志到油滑奸诈,再到最后的自由清贫;还有胡商苏谅,虽然精明却真诚,他与李善德建立了真挚的友情,却在权力斗争中心灰意冷,最终离开……
这些小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与挣扎,他们并非为了服务主角而存在,而是在自己的苦难中演绎着各自的故事。每个人的奋斗,无论成败,都最终在“运荔枝”的权力游戏中沦为牺牲品。剧集通过他们的故事,揭示了个体在庙堂面前的无力与权力的腐朽。
剧版《长安的荔枝》与此前马伯庸IP改编的正剧风格有所不同,更倾向于通过戏剧化、讽刺性的对比,展现小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真实面目。特别是在剧集后半部分,这一点愈发明显,剧集的矛头也指向了权力的荒唐与虚伪。
最终,当李善德将荔枝送回长安时,太监鱼承恩抢功,却发现荔枝已经腐烂,变成了浪费国家力量的恶果。此时,贵妃与圣人的态度极为复杂,贵妃担心自己背上骂名,圣人则因众臣的丑态而暴怒。
“运荔枝”从圣人的一句话变成了荒诞的命令,而这一命令的失败暴露了权力链条的虚伪与荒唐,权力背后每个人的面目开始扭曲。此刻,观众终于看清了权力斗争的真面
发布于:山东省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